犹豫的山东!大炼化项目到底上不上?弃旧建新、上大压小就是对的?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0余个大型炼化项目正在陆续上马,有的已进入投产阶段。国企、地方炼厂、合资企业、外商独资、民营炼化一体化的多样化石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山东地炼面临的是一个更开放的竞争环境,山东省作为化工大哥好多年,到底能不能发展起来自己有特色的大炼化项目与恒力、浙石化大炼化项目相提并论呢?
2018年后,浙石化等民营石化企业开始努力实现炼化一体化产业群,然而,目前山东地炼企业的模式仍是以炼油为主,也有一些企业开始把大宗化工品作为副模式。此外山东省大力开展新旧动能转,也确实是在积极发展高端产业和炼化一体化的思路上,那么,山东本省的大炼化项目,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
山东用不用上大炼化项目?
山东炼化行业在我国长时间占据“一哥”地位。数据显示,目前山东省原油一次加工能力2.1亿吨/年,占全国原油总加工能力的28%。其中,地方炼油产能1.3亿吨/年,占全国地炼总产能的70%。
2018年2月,山东省政府印发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下称《规划》)显示,该省“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随着近年来环保形势趋严,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
基于此,近两年,山东省密集提出了推动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顶层设想,明确要“建设高端化工产业强省,到2022年,高端化工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1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 。山东省推进地炼整合转移的宗旨是“地炼行业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炼化一体化、规模集约化程度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全系列高端石化产业链,实现由‘一油独大’向‘油化并举’的转变,行业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所以可见,不是山东不是不着急,政府对炼化一体化项目和高端石化产业链的建设还是很支持的。在一体化大炼化项目全国性多点开花的浪潮推动下,山东省也提出了建设2000万吨及以上国际领先水平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设想,以适应该省化工产业高端发展的需要。此举已获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积极响应。
大炼化项目谁来上?
政府很支持,又恰逢恒力石化、浙石化等民营企业大干快上,不断上马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如此背景下,山东省的大炼化项目由哪家企业来上呢?哪家企业具备相关实力呢?
据悉,东营市政府拟在东营河口区建设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及配套200万吨/年芳烃装置;前不久烟台政府也表示争取龙口万华裕龙炼化一体化新材料项目尽快开工建设,该项目或包含2000万吨—4000万吨/年的产能。另据市场消息,中国能源工程集团规划在东营市广饶县建设的中能产业园也包含1500万吨/年炼油产能,岚桥集团也有1500万吨/年的大炼化规划。
但是,这里有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维持正常或间歇生产(剔除长期无效产能)的山东地炼企业有51家左右,其中,一次加工能力在300万吨/年以下炼厂占60%,一次加工能力在500万吨/年以上的地炼仅占20%左右。客观来讲,山东多数炼化相关企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早在2017年,山东炼化集团在济南正式成立,注册资本拟定为900亿元,该集团由东明石化牵头,共16家地炼企业联合出资。地炼企业抱团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地方炼厂更深层次的合作,优化整合地方炼油企业在原料采购、物流配送、资金流通、产品优化等方面的配置,实现资金、物流方面的统筹,提高炼化行业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
但是,截止目前,并没有明确的信息表明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打算上马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的信息。
地炼会选择上大炼化项目吗?
炼油是一个利润不高的产业,企业通过加工原油、销售成品油获利,一般其利润不会超过20%。
炼油产能过剩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8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称,2018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为6.25亿吨,同比增加0.41亿吨,增速为7%。2018年国内炼油能力过剩0.9亿吨/年左右,而2019年的过剩产能则将升至约1.2亿吨/年,同比增长三分之一。
因此地炼企业一直在转型,山东政府也一直在合并升级地炼企业和调整化工发展方向。规模化、集约化、炼化一体化、化工高端化是石油化工行业对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其中,炼化一体化被视为提升炼油基地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有行业人士表示,2031年石油在交通领域的需求将达到峰值,成品油消费量将出现下降,未来石油需求增长点在化工领域,炼化企业特别是燃料型炼厂要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合理布局下游化工产业链。化工,特别是特种化工和精细化工才是未来的方向。但是目前,山东炼化产业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比较凸出。发展就受到了很大等制约。
大炼化项目会有资金问题吗?
在2018年11月2日,山东胜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胜通集团)的一笔6亿元的中票到期无力偿债,最后在东营地方政府驰援下兑付,但市场开始担忧企业的资金面。胜通集团的债券与银行贷款合计136亿元,今年到期债券约25亿元,最早一笔是5月进入回售期的16胜通01,本金11.7亿元。
其实2018年下半年就有消息称,部分山东地炼企业因为期货操作失误等原因而无力偿债接近破产,而且这些地炼企业已经进行了担保圈,一旦有一个或部分企业发生无力偿债,当地就容易发生连环性债务事件,这也是东营市政府宣布胜通集团等企业暂缓代偿追索的原因。
在企业债券背后,有多重因素。2018年初,国税总局下发的《关于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堵住了原料环节的避税漏洞;5月,全国增值税改革,又在一定程度堵住了出厂环节逃税漏洞。
受此影响,东营地炼企业的开工率明显下降,2018年7月18日开工率达到最低水平,仅为50.70%,后因石油价格下滑开工率开始有所回升,2018年12月19日开工率为63.67%。
正因为如此,这些企业希望通过原油期货或其他期货的操作获得额外的利润。但是也很容易产生巨大的收益风险和财务困境,大炼化项目更无从谈起。
选择上大炼化还是修炼内功?
前面我们讲到无论政府和企业,发展炼化企业其实方向都是没错的,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动静呢,其实,还是先得山东地炼企业修炼好自身内功才行。
“优化重组、减量整合、上大压小、炼化一体”,山东产能整合规划的区区16字方针看似简单,但落地并不容易。其中年产能从1.3亿吨降至9000万吨的目标,也并不单单是4000万吨产能的压减,而是涉及财务关系、人事关系、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等一连串棘手问题。
同时,地炼的生存门槛从之前业内普遍接受的200万吨/年,到现如今山东省突破性提出的300万吨/年,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至500万吨/年,足见山东省“破釜沉舟”推动产业升级的决心和信心。
但是,产业升级一定意味着产能的“弃旧建新”“上大压小”吗?小产能就意味着落后吗?值得注意的是,大炼化与小炼化本来就是人为设定的相对概念,其能否作为先进产能与落后产能的唯一条件仍待科学论证。统计数据显示,山东省截至目前共有21家地炼企业进入国家炼油“正规军”名单、获得“双权”(进口原油使用权、原油进口权),其中产能规模在300万吨/年以下的有5家,300万吨—500万吨/年的则已达到11家。这些企业在“双权”资质核准的过程中,已经按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对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炼化行业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时若被界定为落后产能而关停整合,难免引起争议。
事实上,当前山东地炼普遍面临的最大制约问题是油品销路不畅。在销售方面,相对于巨大的产能,山东地炼的短板在于自有加油站数量少——这才是地炼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而这很难直接通过整合产能解决。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问题盘根错节、千头万绪,政策难以立竿见影也在情理之中,但作为全国第一地炼大省与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大而不强”的山东炼化产业整合关乎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开放成效、关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所以,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而规划的推进离不开正确的理念和坚定的决心,更离不开科学、合理、务实、考究的执行办法。